家常烙馅饼看似简单,但想要外皮酥软、内馅多汁,其实藏着不少小窍门,从和面、调馅到火候控制,每个环节都有讲究,掌握了这些细节,在家也能做出比外面还好吃的馅饼。
先说和面,这是馅饼皮软乎的关键,很多人用冷水和面,结果烙出来皮硬,其实用“半烫面”效果最好——一半面粉用沸水烫,一半用温水和,这样面筋部分糊化,面团更柔软,延展性也好,不容易破皮,具体操作是:面粉分两份,一份加沸水边倒边搅成絮状,晾凉后加另一份温水和成面团,揉到“三光”(盆光、面光、手光),盖上湿布醒30分钟,醒面的目的是让面筋松弛,烙的时候更容易擀开,也不会回缩。
调馅是馅饼的灵魂,尤其是蔬菜馅,最怕出水,比如白菜馅,要先把白菜切碎,加一勺盐杀出水分,挤干后再拌馅;韭菜馅则要最后放盐,避免提前出水,还可以加一勺熟油(香油或葱油)锁住水分,肉馅的话,肥瘦比例3:7最香,先加葱姜水、生抽、老抽顺着一个方向搅打上劲,让肉馅吸收水分,这样炒出来更嫩,而且不容易散,调味时,盐、胡椒粉、十三香是基础,喜欢鲜味可以加蚝油或生抽,不喜欢太咸的话,最后尝一下味道,因为蔬菜挤出的水可能带咸味。
烙制时的火候和手法也很重要,很多人烙馅饼要么外皮焦糊,要么里面不熟,其实要“先中火后小火”,锅烧热后加适量油(比炒菜多一点,但不要太多,避免油腻),放入馅饼胚,用手轻轻按扁,厚度约1厘米,然后用中小火烙,烙到底面金黄、鼓起小泡后翻面,另一面也烙至金黄,最后转小火盖盖子焖2-3分钟,让馅料熟透,翻面时动作要轻,避免馅饼散开,如果怕粘锅,可以在锅底撒一点面粉,或者在馅饼表面刷一层油,形成保护层,烙出来更酥脆。
不同馅料的处理方式也有讲究,比如鸡蛋韭菜馅,鸡蛋要炒得嫩一些,炒好后放凉再拌韭菜,避免高温把韭菜烫出汤;香菇肉馅,香菇要先焯水挤干,切丁后炒香,再加肉馅拌匀,这样香味更浓郁;素三鲜馅(木耳、鸡蛋、粉丝),粉丝要提前泡软切碎,挤干水分,不然馅料太湿不好包。
这里整理了一个面团水温与口感对照表,方便参考:
水温 | 面团特点 | 馅饼口感 | 适用馅料 |
---|---|---|---|
沸水+温水 | 柔软有延展性 | 外皮软糯不硬 | 蔬菜、肉类馅 |
全温水 | 筋道适中 | 有嚼劲 | 纯肉馅 |
全冷水 | 筋道硬挺 | 皮厚有嚼劲 | 需要久烙的馅料 |
再说说包馅的小技巧,馅料不要放太多,边缘留1厘米不抹馅,这样捏合时更容易封口,也不会漏油,包成圆形后,收口朝下,轻轻按扁,避免收口处太厚导致烙不熟,如果面团比较大,可以分成50克一个的小剂子,这样馅饼大小均匀,容易熟透。
烙好的馅饼不要马上切,稍微放凉2分钟,让馅料稍微凝固,再切就不会散开,切出来也更整齐,如果一次做多,可以放凉后冷冻,吃之前不用解冻,直接烙热即可,和刚做的一样好吃。
FAQs
Q:为什么我烙的馅饼皮硬,咬不动?
A:可能是和面时水温太低,或者没醒面,建议用“半烫面”(一半沸水+一半温水),揉好后醒30分钟,让面筋松弛,这样烙出来的皮才会软乎,烙制时火候不要太大,中小火慢慢烙,避免外皮焦硬里面没熟。
Q:蔬菜馅饼总是出水,导致馅饼破皮怎么办?
A:蔬菜馅出水是因为水分没挤干,比如白菜、萝卜等,切碎后加一勺盐静置10分钟,挤干水分再拌;韭菜、芹菜等容易出水的,要最后放盐,并加一勺熟油(香油或葱油)锁住水分,拌馅时如果觉得湿,可以加一点干面包糠或馒头屑吸收多余水分,这样馅料不散,烙的时候也不容易破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