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常菜的江湖里,高汤是个低调的“幕后英雄”,它不像爆炒菜那样有惊艳的烟火气,也不像凉拌菜那样有直白的爽脆感,却能在一碗汤面、一锅炖菜、一份焖饭里,悄悄撑起整道菜的“鲜味骨架”,和餐厅里用老母鸡、火腿、干贝吊出的“顶配高汤”不同,家常高汤讲究的是“就地取材、随手熬煮”——厨房里的鸡架、鱼骨、菜根,甚至昨天吃剩的排骨,都能变身让家常菜升级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熬家常高汤,核心就四个字:“鲜”和“简”,鲜,来自食材本身的滋味,不用复杂的调料堆砌;简,在于步骤不繁琐,新手也能轻松上手,常见的高汤分四种,各有各的“主场”,搭配不同的食材,能让家常菜瞬间变得有层次。
高汤类型 | 主要食材 | 熬制时间 | 关键特点 |
---|---|---|---|
骨汤 | 猪骨/鸡架(焯水)、姜片、葱结、料酒 | 2-3小时 | 奶白色汤底,醇厚不腻,适合煮面、炖菜 |
鸡汤 | 老母鸡/土鸡(斩块)、红枣、枸杞、少许香菇 | 5-2小时 | 鲜中带甜,肉质软烂,适合做汤羹、蒸蛋羹 |
鱼汤 | 鱼骨/鱼头(煎至金黄)、姜片、白萝卜丝 | 40-60分钟 | 奶白不腥,清甜爽口,适合煮豆腐、炖白菜 |
蔬菜汤 | 菌菇(香菇、蟹味菇)、菜根(芹菜叶、胡萝卜皮)、玉米段 | 30-40分钟 | 清淡回甘,素食百搭,适合做火锅底料、煮粥 |
熬制时有个“万能公式”:冷水下锅,先“焯水”去腥(骨类、鱼类必做),再“换水”慢熬,比如猪骨冷水下锅,加两片姜、一勺料酒,煮开后撇去浮沫,捞出用温水洗净;重新加足量冷水(一次加够,中途不加水),放姜片、葱结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保持微微沸腾,熬到汤色奶白、骨肉软脱,加盐调味即可——盐一定要最后放,早放会让蛋白质凝固,鲜味“锁”不出来,鱼汤更简单,鱼头或鱼骨用油煎到两面金黄,加开水(一定要是开水,汤才会浓白),放几片姜,大火煮10分钟转小火,再炖20分钟,撒点白胡椒粉去腥,鲜得连汤都不想剩。
家常高汤的“聪明”之处,还在于“变废为宝”,比如炖鸡剩下的鸡架,别扔!加块姜、根葱,熬一锅清汤,煮馄饨、下面条,比清水鲜十倍;吃鱼剩下的鱼骨,和萝卜一起炖,就是一碗暖心的冬日鱼汤;甚至平时摘掉的菜叶、菜根,攒起来熬一锅蔬菜高汤,煮素面、做蒸菜,比清水多一层自然的清甜,熬好的高汤一次用不完也没关系,晾凉后分装成小份(比如用冰格冻成高汤块),放冰箱冷冻,随用随取,再也不用临时抱佛脚找“鲜味剂”。
有了高汤,家常菜的“戏路”也宽了:早上用骨汤煮一碗阳春面,撒把葱花,比清水煮的面条香到舔碗;中午用鸡汤炖个土豆牛肉,牛肉吸饱了汤汁,嫩得入口即化;晚上用蔬菜汤煮个火锅,涮菜都自带鲜味,它就像厨房里的“万能胶水”,能把简单的食材粘合成有灵魂的菜。
FAQs
-
问:熬高汤时,可以放八角、桂皮等香料吗?
答:家常高汤建议少放或不放香料,八角、桂皮等香味浓郁,会盖过食材本身的鲜味,适合炖红烧肉、卤味,但吊高汤时只需姜片、葱结、少许料酒,突出“原汁原味”,如果喜欢更丰富的层次,可以加几颗干香菇或一小把枸杞,但千万别放多,否则会“喧宾夺主”。 -
问:高汤熬好后表面有一层浮油,需要撇掉吗?
答:看用途,如果用来煮面、炖菜,浮油可以保留一点,增加醇香口感;如果做汤羹、蒸蛋羹,建议撇掉大部分,让汤更清爽,撇油有个小技巧:用勺子贴着汤面轻轻舀,或者放凉后浮油会凝固,直接用勺子刮掉就行,一点也不费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