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家常菜,是这座城市烟火气的生动注脚,它不像本帮菜馆里的浓油赤酱那般讲究仪式感,却多了几分随性和家常——食材取自市场,做法简化易学,口味咸中带甜、鲜而不腻,藏着普通厨房里的生活智慧,从清晨的一碗小馄饨,到夜晚的红烧肉,上海人的餐桌总少不了这些熟悉的味道。
上海家常菜概览(精选10道经典)
菜名 | 主要食材 | 口味特点 | 家常小贴士 |
---|---|---|---|
红烧划水 | 青鱼尾巴、葱姜、生抽、老抽 | 咸鲜微甜,肉质细嫩 | 鱼尾要选带皮的,煎至金黄更香 |
白斩鸡 | 三黄鸡、葱姜、料酒 | 皮爽肉嫩,原汁原味 | 浸煮后冰水浸泡,鸡皮更弹滑 |
腌笃鲜 | 五花肉、咸肉、春笋、百叶结 | 汤浓味鲜,春笋鲜嫩 | 咸肉提前浸泡减盐,春笋后放防苦 |
油爆虾 | 基围虾、葱姜、料酒、生抽 | 虾壳酥脆,咸鲜带甜 | 虾剪去须脚,大火快炒保持Q弹 |
草头圈子 | 猪直肠(圈子)、草头、料酒 | 鲜香解腻,草头清香 | 圈子需反复清洗焯水,去异味 |
清蒸鲈鱼 | 鲈鱼、葱姜、蒸鱼豉油、葱丝 | 鲜嫩清淡,突出本味 | 鱼身划花,水开蒸8分钟,淋热油激香 |
糖醋小排 | 猪小排、冰糖、醋、生抽 | 酸甜开胃,排骨软糯 | 冰糖炒糖色,小火慢炖收汁 |
生煸草头 | 草头、 garlic、盐、糖 | 清爽脆嫩,咸中带甜 | 草头焯水后快炒,保持翠绿 |
咸肉菜饭 | 咸肉、青菜、大米、猪油 | 饭香浓郁,咸鲜适口 | 咸肉切丁先煸出油,菜饭同煮 |
小馄饨 | 猪肉馅、馄饨皮、紫菜、虾皮 | 皮薄馅嫩,汤鲜味美 | 肉馅加皮冻更易打水,汤头用虾皮提鲜 |
分类别详解:从食材到餐桌的烟火气
水产类:靠海吃海的鲜味哲学
上海人对水产的偏爱,藏在“不时不食”的老规矩里,春天吃刀鱼、鳜鱼,夏天是虾和贝类,秋冬则偏爱青鱼、鲈鱼,家常做法以“鲜”为核心,清蒸、红烧、油爆最常见。
红烧划水是青鱼尾巴的专属美味——鱼尾巴肉质肥厚,富含胶质,煎至两面金黄后,加生抽、老抽调色,冰糖提鲜,小火慢炖让鱼骨酥软,汤汁浓稠地裹在每一块鱼肉上,配上一碗白米饭,能多吃一碗。清蒸鲈鱼则讲究“原味”,鱼身划几刀,垫上姜片葱段,水开上锅蒸8分钟,倒掉腥水,铺上新的葱丝,淋一勺热油激香,最后浇上蒸鱼豉油,鱼肉嫩得像豆腐,连鱼刺都带着鲜甜。
禽肉类:浓油赤酱的经典与家常
禽肉类里,红烧肉和白斩鸡是“双璧”,上海红烧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甜口,而是“浓油赤酱”的平衡——选五花肉切方块,冷水下锅焯水,加冰糖炒糖色(糖色要炒得红亮不焦),放葱姜、料酒、生抽、老抽,加水没过肉,小火炖1小时至肉质酥烂,最后大火收汁,肥而不腻,甜咸适中,白斩鸡则反其道而行,追求“清淡”:三黄鸡整只冷水下锅,加葱姜料酒,水开后转小火浸煮25分钟,关火焖10分钟,捞出后立刻浸入冰水,让鸡皮收缩变脆,斩件后配葱姜油或酱油,蘸一口满嘴鲜香,连骨头都想嘬干净。
蔬菜与豆类:时令里的朴素滋味
上海人吃蔬菜,讲究“嫩”和“鲜”,春天,草头圈子和生煸草头是桌上的常客——草头(苜蓿)焯水后大火快炒,加蒜末、盐、糖,脆嫩中带着清香;猪直肠(圈子)反复清洗焯水,切段后红烧,草头的清香恰好中和了圈子的微腥,是老上海人下酒的“硬菜”。咸肉菜饭则是懒人福音:咸肉切丁煸出油,青菜切丝,和淘好的大米一起煮,出锅前拌一勺猪油,米饭吸饱了咸肉的油脂和青菜的鲜,锅底还会结一层金黄的锅巴,是小时候外婆的味道。
汤羹与点心:暖胃又暖心
上海人的汤,讲究“不花哨,有温度”。腌笃鲜是春天的限定——五花肉、咸肉(或火腿)和春笋一起炖,汤色奶白,咸肉和五花肉的肉香渗入春笋的鲜甜,喝一口暖到心里;冬天来一锅咸肉菜饭汤,用咸肉和青菜煮一锅清汤,清淡又暖胃,配着菜饭吃,舒服极了,点心更是日常的慰藉:小馄饨皮薄馅大,肉里加皮冻,煮熟后汤头清澈,飘着紫菜虾皮;生煎馒头底脆皮软,肉馅鲜嫩,咬一口会爆汁,是早餐的最佳选择。
相关问答FAQs
Q1:上海家常菜和本帮菜有什么区别?
A:本帮菜是上海传统菜系,讲究“浓油赤酱、原汁原味”,代表菜如红烧鮰鱼、响油鳝糊,技法更复杂,注重食材的高端和烹饪的精细;家常菜则更贴近日常生活,食材普通(如五花肉、青菜、河虾),做法简化(如清蒸、快炒),口味咸甜适中,适合家庭操作,比如红烧肉、腌笃鲜,既是本帮菜经典,也是家家户户常做的家常菜。
Q2:做上海家常菜,有哪些必备调料?
A:核心调料是“生抽、老抽、冰糖、料酒、葱姜”,生抽调鲜,老抽上色,冰糖代替白糖,让甜味更醇厚;料酒去腥,葱姜提香,根据菜品不同,可能需要“蒸鱼豉油”(清蒸鱼)、“虾皮/紫菜”(汤羹)、“猪油”(菜饭、炒蔬菜),这些调料能快速复刻上海家常菜的“鲜”和“香”。